首页 > 新闻 > 头条 > 心无伎俩,笔放异彩
心无伎俩,笔放异彩
来源:    作者:创始人    发布:2025-01-16    浏览量:0

圆霖老法师书画落款自署“山僧”,“山”字画成山的形象,山,就是圆老所住的狮子岭,也是圆老自己,圆老就像一座山,安忍静穆、远离尘嚣,大家都来朝山。  

圆老作画处自题为“白云丈室松竹窗下”,一片白云,几间陋室,窗外长着几棵松树,几枝翠竹,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,这就是圆老的世界,既超脱隐居世外,又慈悲不离红尘。  

作为佛门耆宿,在佛事之余,圆老以笔墨结缘众生,其书画落款皆以佛历纪年,处处体现佛教特色,书画题材广泛,佛像之外,山水、花卉、书法等,皆臻妙境,然亦皆不离本分,笔墨说法,随缘度化,不与世间画家相同。  

圆老以画佛像闻名于世,笔下佛像常见的有观音菩萨、阿弥陀佛、西方三圣、无量寿佛、大肚弥勒、祖师罗汉、佛教典故等等,深受世人喜爱,迎请供奉者遍及海内外。  

“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”,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,圆老笔下的观音菩萨慈悲庄严,纤尘不染,或甘露遍洒、或循声救苦、或静观自在、或着色,或水墨,皆令人尘念顿消、心地清净,画格高贵,古今鲜对,圆老通过艺术的因缘使得大士法相进入千家万户,正所谓“千江有水千江月,家家户户有观音”。

“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”,极乐世界,为佛教净土宗的终极精神家园,西方三圣像,历代名家多有描绘。圆老笔下的西方三圣,法相庄严、慈悲祥和,中间主尊阿弥陀佛慈眉善目、垂手放光,佛子端坐莲台,回归佛的怀抱,主尊左立观世音菩萨,甘露遍洒,右立大势至菩萨,手持莲花,三圣脚踩莲花,佛光普照,令人尘根顿脱,恍若置身于西方极乐世界,展示出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。  

“处己何妨真面目,待人总要大肚皮”。圆老笔下的弥勒菩萨,喜笑颜开,见者欢喜; “祖师西来意,庭前柏树子”,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,虬髯古貌,十年面壁的风神在圆老笔下撼人心魄;十六罗汉,形貌各具,被圆老进行了最具艺术性的演绎,为五代贯休之后一人而已。

 晚年,由于索画者甚众,圆老画了大量的简笔画,圈圈点点、寥寥数笔,高妙超尘,人物的脸部不事渲染,似有若无,诸相非相,诚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意境深远,妙在其中,介乎似与不似之间,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,达到了一生艺术境界的巅峰。  

于佛像人物之外,圆老还随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、花卉、书法等艺术作品。  

圆老早年学习宋元山水,后与“一代草圣”林散之交游,受其影响,改习黄宾虹一派,舍形取神,走性灵、笔墨一路,达到极致,似与不似,空灵淡泊,不食人间烟火,看去是粗头乱服,实质是披褐怀玉,灵光内蕴,有识者得之如获至宝,法喜充满。圆老早年游历甚广,参禅礼佛、百城烟水,其笔下山水多与佛教有关,尤多写佛教四大名山,或清凉世界的五台山、或海天佛国的普陀山,或峨眉,或九华,皆是亲身游历,凭记忆信手写出,一尘不染,毫无滞碍,在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。圆老山水画上的题句亦与众不同,更多是祝福和哲理,让艺术爱好者普沾佛法之甘露。  

空谷生幽兰,兰被孔子赞为“王者之香”,圆老笔下的兰花,寥寥几笔,不着颜色,似有香气从画面溢出,兰花之外,梅、竹、荷、菊等这些清高的君子之卉都被圆老进行了独特的演绎,无一不是冰雪情操、水月情怀,这些作品如同是圆老的化身,继续默默地度化着每一个有缘人。  

圆老曾经得到一册弘一法师所书的《金刚经》,对弘一法师的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,笔锋内敛,神光独运,如珠倾盘,毫无滞碍。如同一粒粒琉璃,干净爽利,珠玉满纸,照人眼目,所书《心经》及偈语等堪称艺术绝品!晚年书法信手涂抹,如春蚕吐丝,率意天真,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圆老常书一佛字,再画几个拜佛的,别具一格,深得世人喜爱,独具一格。圆老书法除了艺术价值之外,所书内容更给人以启示,令人受益匪浅。汇编成册,无疑就是一部修行法语集,这是书法艺术之外,圆老留给世人的另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。  

圆老于艺道自谓“山僧旧习”,正因如此,在坎坷而平凡的一生中,始终与笔墨为伴,日久功深,晚年时达到了心手双畅、人笔合一的自由之境,“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。西方的印象派画家用色彩的迷离与跳跃,来描绘自己所感知的世界,东方的青藤、八大用简练的水墨来抒发心灵的块垒,红尘外的圆霖法师用灵动华滋的笔墨在宣纸上率意点染,不拘成法,般若光芒,盎然纸上。   

于佛道,圆老曾自题“身依丛林,足立兜率。心无伎俩,顶放异彩”,正因圆老心地已经清净,真空而生妙有,妙用无穷,于艺术之道自然也是源头活水汩汩而来,于艺道,此诗或可曰“心无伎俩,笔放异彩”。        

 长空鸟迹、秋水鱼踪,人之一生,实如镜花水月、梦幻泡影,圆老应化人间,随缘示寂,广留笔墨遗泽世人。成此小文,心香一瓣,以为供养!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5 达摩西归           126#96          2003#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