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 > 头条 > 缘来缘去忆圆老
缘来缘去忆圆老
来源:    作者:创始人    发布:2025-01-16    浏览量:0

圆霖大师住世时,被海内外弟子亲切地称呼为“师父”,一句“上师父那儿去”,温暖之感油然而生,老人就像一株老山顶上的接引松,俯瞰红尘,迎来送往,广结佛缘,度人无数。老人圆寂之后,这种无法言喻的关怀依然深深地温暖着每一位具缘弟子,即便无缘得见老人一面的人士,仍然可以从老人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之中,感受到老人的慈悲与关怀。  老人自谓“山僧”,隐居深山,不求闻达;作画自谓“山僧旧习”,随缘而作,并不营求;常钤“随缘书画”印章,百城烟水,珠落有缘。所谓以艺道弘扬佛法,不离本分,非同世间书画家之汲汲营求。  老人名扬海内外,每日信众盈门。老人对索画求字者一概尽力满足,一视同仁,并不因贫富贵贱、供养丰歉而区别对待,清净平等,古德家风。常常教诫弟子,世间的名闻利养,富贵荣华,轮回大梦一场空,一句佛号,如救头燃,西来心印,大事因缘,达此方畅佛祖本怀。      老人一生随缘书画数以万计,多应请而作,非为名利,且皆随缘散落四方,老人从来心无挂碍,松风禅月,任运自然,一直过着一箪食、一瓢饮,晨钟暮鼓的清苦的修行生活,诚为古尊宿风范。即便是九旬高龄,仍然凌晨即起,领众课诵,用膳也和大众一样,到斋堂药石,没有任何特殊,非古德再来,曷能若此?笔者有幸承教老人膝下数次,虽来去匆匆,然每次到老人简陋的居室,都如沐春风,法喜充满,钦服于老人之人格魅力、慈悲心肠,每次兜率之旅都堪称是心灵净化之旅。有一次正好赶上午课,老人对众弟子讲,一切放下,念佛绕佛,随即穿好袈裟,领众人到大殿转绕唱诵,以九旬之身,亲力亲为若此,众人无不叹服于老人家风。拜见之后,起身请辞,老人坚持送至门口,大众感动涕零!至今,老人倚门相送的情景总是不断地映现在我的脑海,每忆及此,一股暖意升上心头,感师恩德之绵长,诚为一生受用不尽之财富。我想,老人就是在这样的迎来送往中,把慈悲甘露布施给一批批有缘而来的众生。

法性凝寂,本非言语可以道,然诸佛菩萨示现世间,说空说有、说大说小、说权说实、说顿说渐,无非令凡夫众生能由一门径,登堂入室,故佛所说三藏十二部,此为言教。为度化众生,又建寺安僧、塑像造塔,法相庄严,使众生见而起信,有所皈投,此为像教。老人以笔墨之因缘使得佛菩萨的慈悲广布人间,德风所向,草木蒙恩,有幸得者,无不法喜充满,福缘增长,此诚老人慈悲与愿力所致,恩莫大焉!老人既以画观音大士像闻名海内外,自是不同凡响,其超凡脱俗、一尘不染的精神气息,自非凡俗画家所可比拟,佛门耆宿,德齿俱尊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纵观古今,画观音大士像者如麻似粟,臻于如此清净庄严、如此数量、如此影响力者,教内教外,唯老人一人而已,检索画史,当信吾言不诬!  老人于佛像之外,还随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、花卉、书法作品,笔墨灵动、意境高远,然而皆不离佛祖本怀,旨在教人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老人题梅花“始知明月是前身”;题兰“种兰半月不烧香”;题竹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仍虚心”;题荷“浊世遍开九品莲”,等等,无一不是冰雪情操、水月情怀。老人的书法作品多取材于佛经偈语,“光明晃耀如星月,智慧境界等虚空”开演了佛法的无上境界;“大愿悉成满,百福自庄严”是老人对众生的祝福与关爱;“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听屠门夜半声”教导世人因果不虚的道理,等等,汇编成册,就是一部修行法语集,这是书法艺术之外,老人留给世人的另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。叹斯人已去,明月孤悬;然墨宝流传,众生之幸!遥望狮子岭山脉连绵,大慈塔静默无语,那不就是老人慈眉低首、婆心恳切的身影吗?请将佛手双垂下,度尽轮回梦里人!正所 谓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茫茫人海一山僧,少长离家出凡尘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百城烟水不辞苦,九磨十难悟无生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立足兜率作狮吼,笔墨广结四海缘。  

慈尊何日再归来,慈云德水润群生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佛历二五五六年(2012年)冬月正殿于石城)

12 礼塔                68#35           2007#92